查看原文
其他

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走了,只留下远去的背影

2016-08-04 康小明 太原道


 

朱老是江苏扬州人,身材瘦削,戴一副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一副文人气质,是我父母家大院子里的老邻居,看着我从小长大。1970年文革期间我家被下放大同,他家到平鲁县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他家从平鲁搬到大同,我们还继续在大同雁北地委大院一起居住。后来前后又都搬回太原,虽然不在一个大院了,我也偶尔去他家探望,相识有几十年了。


█ 朱老照片


朱老的老伴李源阿姨是山西人,是我父亲山西日报社的同事,在大同又是雁北报社的同事,她家三个男孩子都是我从小嬉戏的伙伴。

朱老一辈子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为人谦和,处事淡泊,严谨认真。我听别人说过,朱老是省财政厅办公室的第一支笔,夸他文件讲话稿写得好。李源阿姨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做省报记者多年,见多识广,佳作颇多。李源阿姨和我父亲很能聊得来,常去我家做客,所以,我们自然也很熟悉。她家的大事小事都是李源阿姨做主,朱老似乎只是个影子。


█ 2006年,李源阿姨与朱老及二儿子在朱自清任教过的温州中学留影


在大同时,我去她家玩,看到的朱老憨态可掬,充满童真,经常和孩子们争抢一张电影票,或者争抢一本什么连环画要先睹为快。如果得不到也会撅嘴生气。他嗜好美食,得了糖尿病后,像个小孩子一样就是管不住嘴,经常趁家人不注意偷吃甜食或者偷着夹肉吃。朱老历史上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当过编辑,李源阿姨的哥哥在台湾工作,在那个极左的年代,这样的历史和社会关系,个人的政治前途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可能这也是朱老俩口子低调的一个原因吧。朱老俩口子一辈子公私分明,从不会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包括稿纸、信纸、信封、笔记本等。邮寄一封信都是自己买信封或者自己制作信封。

大同生火做饭需要烧炭。一次,朱老的大儿子朱小明买了一平车大块炭,我帮着往家里搬,一不小心,一块大炭砸到我的大拇指指甲盖上,鲜血直流,把指甲盖砸掉了。过了很久,新的指甲盖长起来了,和另一只手上的指甲盖明显不同,给我留下一个终身的纪念。朱老的三个儿子继承了朱老的性格,绵绵善善,起的小名是二呆,三呆。

多年以后,朱老离休了,但是朱老的家庭地位却提高了,他成了省政协委员,媒体上的宣传多了,上门拜访的人多了。如果说,过去是因妇敬夫,现在却成了因夫敬妇。为何?因为朱老的父亲是个历史名人,文化大家。而我和他家相处多年,知道他家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的长辈,但从未听他们家任何人炫耀过。朱老的名字叫朱闰生,就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描绘的“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里面提到的闰儿。


█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图景


朱老父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我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读过。朱自清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散文,更主要的是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著作里曾夸赞解放前夕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是有骨气的中国人。      


█ 朱自清先生


█ 朱自清先生


█ 1935年,朱自清父亲朱鸿钧与孙儿们在扬州合影。左起:朱自清次子朱闰生、朱鸿钧、朱自清二女朱逖先、三女朱效武

                          

晚年的朱老回扬州,去清华,参加了社会上一些纪念朱自清的活动,李源阿姨也跟着他东奔西跑,长了不少见识。做这一切,不是朱老改变了自己淡泊处世的观念,而是他为了纪念父辈,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为了这个目的,朱老把自己的二儿子朱小涛送回家乡扬州,在父亲的故居纪念馆专门做研究工作。朱老不爱财,他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挚爱,无论国内什么地方发生自然灾害,他总是主动积极捐款;如单位没有组织,他就根据媒体公布的募捐账号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据说汶川地震后,他在单位的离退休干部中是捐款数额最多的。他给希望工程一次就捐款3000元。他说,能帮助别人心里感到很舒服。



█ 朱老在扬州朱自清纪念馆与读者合影


多年后,我才知道,朱老过去虽然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部短暂工作过,但他是受共产党组织委派,在那里从事地下秘密工作。19491月下旬,扬州城区地下党负责人将朱闰生派到南京开展秘密工作,其中一项任务便是保护国家财产免遭临撤退的国民党破坏。。朱闰生到南京后,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日报》社当了编辑,并以此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当时,人民解放军直逼长江北岸,南京国民党中央机关人心惶惶。他发现国民党江苏省直属粮库内存有1000多石大米。朱闰生通过努力,做好了粮库内一位会计的工作。南京解放的前几天,仓库的几个头头已逃得不见踪影。会计按照朱闰生的意见,把仓库的牌子摘下,门窗严密关闭,对外造成空仓的假象。南京解放后,朱闰生迅即与南京市军管会取得联系,很快,军代表便接管了这个粮库,1000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人民手中。


█ 扬州(江苏),2008年11月22日,朱自清之子朱闰生(左)向朱自清塑像献花篮


解放后,朱闰生为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又重新回到校园。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朱闰生分配到山西,在省税务局、省财政厅工作到退休。李源阿姨的的哥哥在台湾一家钢铁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后来移居美国。李源阿姨曾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申请探亲,对方一看她的身份是党报记者,拒绝签证。所以她始终没有出去过。

20115 18日,86岁的朱老因病在太原去世。他的遗嘱是,不发讣告,不摆花圈,不收礼金,部分骨灰留在山西,部分骨灰撒在扬州老家古运河畔。尽管消息严密封锁,但还是被晚报记者知道了。我是看《太原晚报》消息“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走了”,才得知朱老去世,心中感到十分酸楚。

前些时,我去探望李源阿姨,她说,人去世后的排场没有任何意义,对我想写写朱老的意思也表示感谢,说没什么可以写的。我说,咱俩家是多年的交情,我不会更多地渲染一些事情,只想写写我眼中的朱老,写写朱老的背影。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康小明:神头泉边,逝去的电力城

康小明:一位知青和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

康小明: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大同的旧事

康小明:我在五中“闹革命”

康小明:一座机关大院和大寨在历史漩涡中的碰撞

1968年,赵树理的一个下午

汾阳冀氏三杰: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和他的父兄

一半中国人会唱他的歌,却不知道这个山西天才作曲家的悲剧人生


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与大家交流,长按下图二维码或加太原道客服微信wwwtydao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